|
|
|
1编辑推荐
传统是民族文化之魂,更是现代设计发展的源泉。该书将研究重点放在“以传统促现代”的议题上,提出了“利用传统设计智慧解决现代家具难题”的创新思维模式,并以充实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成果验证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具有较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适合相关专业科研人员和设计师阅读。 ——方海(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博导,院长)
传统家具中的美学特征,为特定时代审美文化所孕育,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思维与造物理念。该书立足于现代设计审美需求,通过经典案例摄取传统家具的美学影像,并予以学术阐释,“传统”因之被激活,研究的结论显示出较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适合家具或产品设计专业的师生阅读。 ——顾平(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教授,博导,副所长)
中国家具经典无数,然而,其形制、结构、工艺和美学思想等多方面广泛的素材,却也妨碍了学者们研究的视野。该书从设计原理的角度,找到了贯穿古今家具设计思想的两条关键线索,“功能、结构和形式”和“一体化设计”。其研究内容详实,方法严谨,既考虑了传统作坊的经典传承,又兼顾了现代产业的特点,不失为家具领域一项有重要示范意义的成果。适合高校相关领域和专业的师生阅读。 ——辛向阳(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博导,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哲学博士)
2 内容提要 本书以传统和现代家具在设计原理上存在的共通性为视角,重点对中国传统家具的功能、结构、形式以及“一体化设计”的整体观展开研究,从中提取出蕴含思想规律与方法本质的设计原理。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家具对传统设计原理所形成的从沿袭、迷茫到革新的传承演变方式。其目的是在补充传统家具现代化设计理论研究的同时,利用传统设计原理的优势解决现代家具的实践难题。本书提出了针对传统家具现代化设计的系统研究模式、应用途径和评价方法,以及相关家具研究间的比较方法。结论表明,从思想和方法层面展开的设计传承是促进现代家具挣脱符号泥淖、满足多样化风格需求的有效途径。本书面向的读者主要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家具理论研究者、企事业单位家具设计师、高校学生等。
3 作者简介 景楠博士。现任职于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2005年于兰州理工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取得学士学位,2006年起就读于华东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专业,并于2009年取得硕士学位,同年任教于温州大学广告学专业,指导学生获得多项国家和省级奖项。2015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产品系统设计及理论专业取得博士学位,完成江南大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1项。研究方向为家具与室内设计,师从方海教授。迄今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包括在《装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等杂志发表的近10篇核心论文。参与编写《家具设计资料集》(2014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兰州理工大学任教期间,获优秀指导教师3次,主持敦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与开发等项目。
4 图书目录
1 绪论 1.1来源 1.2相关概念说明△1.2.1原理和设计原理/1.2.2关于设计原理的传承/1.2.3基于传统和现代设计原理共通性的研究模式/1.2.4中国传统家具中的设计原理概述 1.3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3.1研究的背景/1.3.2研究的意义 1.4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1.4.1国内研究现状及综述/1.4.2国外研究现状及综述/1.4.3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5研究的目的 1.6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确立 1.7研究的框架和内容△1.7.1研究的主要框架/1.7.2研究的主要内容 1.8研究的方法
上篇溯源 2 传统家具的设计原理研究一:功能、结构和形式/19 2.1传统家具功能中的设计原理△2.1.1传统家具的人体工程学/2.1.2传统家具的实用性功能 2.2传统家具结构中的设计原理△2.2.1兼顾力学与美学的榫卯工艺/2.2.2传统家具的现代结构 2.3传统家具形式中的设计原理△2.3.1传统家具形式的关联设计/2.3.2传统家具形式的现代美学/2.3.3基于现代美学的官帽椅线型感性意象研究 2.4小结
3 传统家具的设计原理研究二:“一体化设计”整体观 3.1“一体化设计”整体观概述 3.2家具源起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3.2.1家具与建筑的同源性和同步性/3.2.2建筑对家具发展的影响 3.3从“矮型家具”到“高型家具”的“一体化设计”△3.3.1“矮型家具”的发展/3.3.2“高型家具”的发展 3.4外来家具影响下的“一体化设计”△3.4.1文化交流和外来家具/3.4.2胡床的影响/3.4.3绳床的影响/3.4.4其他外来家具的影响 3.5民间创新家具中的“一体化设计”△3.5.1民间家具的地位和研究价值/3.5.2民间家具的设计思想/3.5.3民间家具的创新精神 3.6小结
中篇流变 4 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家具与设计原理传承 4.1背景与概况:传统的延续和现代的萌芽 4.2传统功能与现代空间△4.2.1单体成套家具的使用灵活性/4.2.2多功能组合家具的空间适应性 4.3传统结构与板式工艺△4.3.1覆面板结构/4.3.2板式拆装结构/4.3.3通用部件结构/4.3.4折叠结构 4.4传统形式的特征延续△4.4.1传统线型和线脚的借鉴和应用/4.4.2带有传统形式特征的脚架应用/4.4.3其他传统形式特征的借鉴和应用 4.5雏形阶段的“一体化设计”成果△4.5.120世纪80年代的椅凳类/4.5.220世纪80年代的桌几类/4.5.320世纪80年代的柜架类 4.6小结
5 20世纪90年代中国现代家具与设计原理传承 5.1传承背景与概况:传统的困境与现代的迷茫 5.2传统功能与多样化需求 5.3榫卯结构优势的弱化 5.4传统形式的突破 5.5成长阶段的“一体化设计”成果△5.5.1 20世纪90年代的椅凳类/5.5.2 20世纪90年代的桌几类/5.5.3 20世纪90年代的柜架类 5.6小结
6 21世纪中国现代家具与设计原理传承 6.1背景与概况:扎根传统的现代革新 6.2传统功能介入现代情感△6.2.1单体家具中的文化介入/6.2.2多功能家具中的趣味体现 6.3榫卯与现代结构的融合 6.4传统形式的审美衍生 6.5成熟阶段的“一体化设计”成果△6.5.1 21世纪的椅凳类/6.5.2 21世纪的桌几类/6.5.3 21世纪的柜架类 6.6中国现代家具设计原理传承的演变方式及比较 6.7小结
7 “东西方家具”实例研究 7.1“东西方家具”的品牌创建及发展概况△7.1.1“东西方家具”品牌创建的背景/7.1.2“东西方家具”的品牌文化 7.2设计师和制作者的思想与理念△7.2.1北欧设计师的功能主义/7.2.2中国设计师对传承的探索/7.2.3制作者对传统工艺的践行 7.3“东西方家具”与设计原理传承△7.3.1人体工程学和“朴实性”功能的集大成/7.3.2榫卯与现代结构的优势互补/7.3.3“简朴”与“简约”的形式融合/7.3.4“东西方家具”的“一体化设计”整体观/7.3.5基于设计评价的“东西方家具”感性意象研究 7.4小结
下篇汇聚 8 相关家具研究的表意梳理 8.1表意及其应用 8.2“中国风”的表意解读 8.3“中国风”的发展背景△8.3.1欧洲审美趣味对“中国风”的影响/8.3.2漆家具的输出对“中国风”的影响 8.4“中国风”家具△8.4.1巴洛克和洛可可的“中国风”家具/8.4.2奇彭代尔的“中国风”家具 8.5“中国主义”的表意解读 8.6“中国主义”的发展背景△8.6.1西方收藏热对“中国主义”的影响/8.6.2硬木家具的输出对“中国主义”的影响 8.7“中国主义”家具△8.7.1北欧设计师的“中国主义”家具/8.7.2其他西方设计师的“中国主义”家具 8.8“新中式”的表意解读 8.9“新中式”的发展背景△8.9.1民族文化对“新中式”的影响/8.9.2建筑发展对“新中式”的影响 8.10“新中式”家具 8.11“中国风”“中国主义”和“新中式” 8.12其他相关家具研究的梳理△8.12.1仿古设计和复古设计/8.12.2中式新古典主义/8.12.3调研与反思 8.13小结
9 研究展望 9.1主要结论 9.2研究的创新点 9.3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一 采访摘要 附录二 传统官帽椅线型的感性意象研究样本及线型元素分类 附录三 “东西方家具”代表性作品展示 附录四 “东西方家具”参与展览和设计项目一览表 附录五 “东西方家具”的感性意象研究样本
注释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致谢
5 相关文摘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设计原理传承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家具研究》基础上完成的。我要特别感谢导师方海教授在我论文撰写过程中所给予的耐心指导,感谢他教导我如何提高理论水平,感谢他带我领略“东西方家具”的魅力并鼓励我对该系列家具展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方海教授也是一位平易近人、可敬可爱的益友,感谢他给予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我如何面对困境和迷茫。与此同时,我要感谢顾平教授,他热心地为我解答了选题的困惑,与他的交谈每次都令我受益匪浅。我还要感谢过伟敏教授、王安霞教授、李世国教授、张凌浩教授和杨茂川教授给予我十分重要的选题建议,感谢辛向阳教授在我论文内容修改时所提出的宝贵意见。我要感谢黄颖博士在学习和生活中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感谢陈雨博士和研究生办公室的王俊老师对我学业中困惑的及时解答。
论文的顺利撰写离不开众多校外人士的帮助,我要感谢印氏家具厂的制作者们。印洪强老先生笃实的学习和工作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感谢他毫无保留地向我讲解了数十年来的家具制作经验和感悟。还要感谢印洪强老先生的夫人、儿子印峰先生和儿媳张华女士,他们在我调研期间尽心地给我安排食宿,常令我感激备至。我要感谢约里奥·库卡波罗大师,他对我的每一个疑问都给予耐心和充分的回答,成为我研究中有力的佐证。感谢库卡波罗大师的夫人伊尔梅丽女士,她慈祥而谦和,为我讲述了很多有关芬兰和设计的有趣故事。
感谢瑞典皇家艺术与设计大学的威沙·洪科宁(Vesa Honkonen)教授,他向我讲述了对家具设计的理解和感悟,特别是对材料的选用。我要感谢兰州理工大学的苏建宁教授、张书涛博士对我研究的帮助。感谢清华大学的周浩明教授和北京大学的李溪老师在我论文撰写过程中所给予的建议。感谢北京君馨阁家具有限公司的袁剑君先生、兰州大庆木器厂的黄风洲先生、甘肃青城罗家大院的工作人员和永登红城感恩寺的哈华盛会长等,感谢他们为我提供资料搜集和实物调研的机会和场所。
最后,我要感谢在物质和精神上长期以来给予我支持和关怀的父母,我多年求学在外,耳畔时常响起他们的教诲与叮嘱。感谢我的小妹景杉在我遭遇困境时带给我的安慰和鼓励,感谢我的爱人刘鹏为支持我的学业所奉献的一切。他们都将是我继续学术之路的重要动力。
景楠 2016年3月于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