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内容简介 国际研发城市是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研发全球化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空间形态与城市功能。目前,学术界对于该领域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国际研发城市建设的现实发展与实践需求。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国际层面的观察视野出发,综合运用新经济增长、研发区位理论、全球价值链、城市创新系统等理论工具,经系统研究,建立一套较为严密和科学的学术概念体系,从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国际专利申请以及专利合作多个视角对国际研发城市的特征、类型与网络演化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搭建国际研发城市形成与发展机制的理论解释框架。 通过对国际上典型研发城市发展类型的评价以及网络联系演变的动态分析,揭示国际研发城市的成长路径,提炼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与驱动因素,以上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我国城市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研发资源,更好地融入到全球创新网络中去。同时对于地方政府制定合理的规划与引导政策,以加快我国城市由生产制造型向研发创新型转变的步伐也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2.序言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由产业全球扩张进入到研发全球扩张的新阶段。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全球研发网络的空间扩张与地方镶嵌,使得网络中的某些节点城市,不仅集中了大量的国际性研发创新资源,并通过以上过程占据了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研发与设计环节而逐渐成为全球新产品与新工艺的创新源头以及全球新知识与新技术扩散和交互的枢纽,拥有极高的技术能级与广泛的国际影响力。这种伴随研发全球化过程而出现的新型空间形态与城市功能,可称之为国际研发城市。 国际研发城市是一个颇具开创性的研究命题,不仅在国内学术界涉足者寥寥,即使在国外也鲜有学者涉及。综观过往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对于该领域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的研究内容也多局限于一般的概念探讨与案例分析,并缺少全球层面的统一性把握,其相应的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国际研发城市建设的现实发展与实践需求。因此,以国际层面的观察视野来搭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有关国际研发城市的理论框架成为作者研究的主要关切。文中,作者综合运用新经济增长、研发区位理论、全球价值链、城市创新系统等理论工具,通过系统研究,建立一套较为严密和科学的学术概念体系,从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国际专利申请以及专利合作多个视角对国际研发城市的特征,类型与网络演化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国际研发城市形成与发展机制的理论解释框架。无论在研究内容,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有所突破与创新。 作者黄亮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是我合作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其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主要专注于城市与区域创新方面的研究,并在权威与核心期刊发表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表现出相当强的科研能力。本书是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延续,同时也是其申请的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来看,本书视角独特、结构严谨、文笔流畅,图文并茂,将关注的重点转向研发活动最为基本的空间载体——城市,实现了对研发创新活动的研究视角从微观的企业层面向中宏观的城市与区域层面的转化与拓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内该领域内研究的薄弱之处。尤其置身于上海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大背景之下,则更加凸显了本书的研究意义。作为黄亮的博士后合作导师,欣闻该书即将付梓,我感到由衷地欣慰,提笔作序,期间的赞许和肯定无需赘言,更有殷切期望,希望其在城市与区域创新研究领域再结硕果,为应用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2016年5月,上海 3.前言 当前,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类正逐步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迈进,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一个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转变的新阶段。在上述背景下,研发作为知识创造与技术创新的现实途径和重要来源,对于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已由产业全球扩张进入到研发全球扩张的新阶段。其中,作为跨国界知识流动载体的跨国公司在研发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跨国公司研发网络的全球扩张与地方镶嵌,带来了技术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空间转移与重新整合。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在某一城市空间范围内的持续集聚的同时,与本土研发资源不断交互融合,推动国际研发城市(international
R & D city)这一新型空间形态与城市功能的形成与发展。 国际研发城市是一个颇具开创性的研究命题,不仅在国内学术界涉足者寥寥,即使在国外也鲜有学者涉足。目前,学术界对于该领域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研究内容也多局限于一般的概念探讨与案例分析,并缺少全球层面的统一性把握,其相应的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国际研发城市建设的现实发展与实践需求。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国际层面的观察视野出发,力图通过系统研究,建立一套较为严密和科学的学术概念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来搭建一个合理的国际研发城市形成与发展机制的理论解释框架。 首先,回顾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研究进展,从创新型城市与世界城市相结合的理论视角出发,厘定国际研发城市的基本概念,明确其核心特征、本质内涵、空间尺度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来作为本文研究的工作基础与逻辑起点。 在界定了国际研发城市的基本概念之后,紧随而至的任务就在于识别与判定当前世界上有哪些城市可以称之为国际研发城市。跨国公司是全球研发活动的主导力量,并通过研发全球化构建了全球研发网络的基本骨架。有鉴于此,本文借鉴世界城市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从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空间组织切入,通过对全球170余家跨国公司高等级研发机构区位分布与集聚程度的考察,以城市为空间尺度勾勒出跨国公司研发网络的地理格局,确定全球研发网络的空间节点,并将其作为识别与判定国际研发城市的核心特征指标。 在上述工作完成之后,本文利用代表城市研发产出的国际专利统计数据就国际研发城市的运行特征与发展类型进行刻画与归纳。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国际上有关研发的数据如研发投入、研发强度、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等大都局限于国家或省(州)域层面。基于城市尺度的研发统计数据极其缺乏,在此条件下,该研究本着可行性和统一性的原则,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供的国际专利数据库平台为基础,构造专利申请总量、专利申请密度、专利申请的年均增长率、专利申请的外资依存度等若干指标来深入透视国际研发城市的研发运行特征与发展类型,力求使定量分析的结果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当前国际研发城市的现实状况。 城市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城市的第二本质”,在研究国际研发城市问题时也应当采用联系的视角来进一步分析国际研发城市之间的网络联系结构与演变趋势。基于此,以城市体系和网络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研发合作的观察视角切入,采用国际专利合作申请数据表征研发合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国际研发城市之间的网络联系图景与发展演变轨迹进行刻画,并分析国际研发城市之间的网络联系结构与主要特征。 基于个案的区域研究是经济地理学的经典研究方法。该项研究将主要采用案例剖析的研究方法,在众多城市中选取硅谷、班加罗尔这两座颇具典型性的国际研发城市进行全面解析。一方面,以历史的眼光回顾其发展历程与演变轨迹,深入解析驱动其研发与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力争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层次洞察推动国际研发城市崛起的各种力量源泉,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新经济增长、研发全球化、全球价值链以及城市创新系统等理论与分析工具,搭建国际研发城市形成与发展机制的理论解释框架;另一方面,期望通过上述城市的个案研究,归纳出不同类型国际研发城市独具特色的成长路径与发展经验,为我国国际研发城市的建设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最后,本文将研究视野转回中国,提出从“世界工厂”到“研发城市”的发展战略,在对国内主要城市创建国际研发城市的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国际经验为我国国际研发城市的建设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4.目录 第1章导论001 1.1选题背景与依据001 1.2研发与创新之辩003 1.2.1研发与创新的内涵003 1.2.2研发与创新的关系004 1.3研究目的与意义005 1.3.1研究目的005 1.3.2研究意义006 1.4研究思路与方法007 1.4.1主要研究思路007 1.4.2主要研究方法008 第2章理论研究基础与相关文献综述011 2.1创新型城市研究的理论演进与反思011 2.1.1创新型城市研究的理论性追溯011 2.1.2创新型城市研究的主要内容013 2.1.3创新型城市研究的理论述评016 2.2世界城市研究的理论发展与转型017 2.2.1世界城市的提出与内涵特征017 2.2.2世界城市的主导功能与形成机制018 2.2.3世界城市研究的理论反思与转型020 2.3国际研发城市相关文献综述024 2.3.1相关概念的提出与探讨025 2.3.2国家与区域层面研发中心发展战略研究026 2.3.3多空间尺度下研发投资环境的评价与优化028 2.3.4研发中心与枢纽的成长条件与模式类型031 2.3.5相关文献述评034 第3章国际研发城市的内涵界定及判定035 3.1国际研发城市的特征、内涵与基本概念035 3.1.1核心特征解读035 3.1.2本质内涵界定038 3.1.3基本概念厘订040 3.2国际研发城市:全球研发网络的空间节点042 3.2.1跨国公司总部:世界城市判定的识别性路径043 3.2.2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全球研发资源整合044 3.2.3跨国公司研发区位:国际研发城市判定的识别性路径048 3.3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的空间节点考察051 3.3.1样本公司来源与选择052 3.3.2评分方法与原则056 3.3.3考察结果与分析057 3.4本章小结063 第4章基于PCT的国际研发城市特征分析与类型归纳065 4.1专利指标涵义与PCT简介066 4.1.1专利是测度区域研发产出的有效指标066 4.1.2PCT的形成与发展067 4.1.3PCT的数据特性068 4.2比较分析框架069 4.2.1分析数据来源069 4.2.2比较指标确定072 4.3国际研发城市研发运行特征的比较分析075 4.3.1基本特征指标分析076 4.3.2主体特征指标分析081 4.4基于主体特征的国际研发城市发展类型归纳085 4.4.1国际研发城市的发展类型归纳085 4.4.2不同类型国际研发城市的分析与对比087 4.5本章小结091 第5章研发合作视角下的国际研发城市网络演化094 5.1从城市体系到城市网络的理论回顾094 5.1.1从城市体系到世界城市体系094 5.1.2从城市网络到世界城市网络095 5.2国际研发城市网络研究的方法与步骤097 5.2.1SNA方法简介与应用097 5.2.2研究思路099 5.2.3研究步骤101 5.3国际研发城市的网络特征及其动态演变104 5.3.1网络宏观特征及其变化趋势104 5.3.2网络权力的变化:中心性分析107 5.3.3国际研发城市网络子结构特征:凝聚子群分析115 5.4本章小结123 第6章基于案例的国际研发城市形成机制分析125 6.1案例城市1:硅谷125 6.1.1硅谷国际研发城市的发展历程与演变轨迹126 6.1.2硅谷国际研发城市崛起的驱动因素分析128 6.2案例城市2:班加罗尔135 6.2.1班加罗尔国际研发城市的发展历程与演变轨迹135 6.2.2班加罗尔国际研发城市崛起的驱动因素分析138 6.3案例城市的研发特征对比与成长路径分异143 6.3.1硅谷与班加罗尔的研发现状与特征对比143 6.3.2硅谷与班加罗尔的成长路径分异146 6.4国际研发城市形成与发展机制的理论架构147 6.4.1知识经济崛起:国际研发城市形成的宏观背景148 6.4.2全球研发网络:国际研发城市形成的外部条件149 6.4.3城市研发系统:国际研发城市形成的内生基础153 6.4.4国际研发城市形成与发展机制的理论解释框架158 6.5本章小结160 第7章我国城市创建国际研发城市的适宜性分析162 7.1我国建设国际研发城市的现实背景162 7.1.1我国成为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热点区域162 7.1.2我国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提出164 7.1.3我国城市产业升级与发展模式转型的需要165 7.2我国城市创建国际研发城市的适宜性评价166 7.2.1评价指标体系设计167 7.2.2数据来源与方法171 7.2.3评价结果与分析174 7.3我国建设国际研发城市的对策建议181 7.3.1外部层面:融入全球研发网络182 7.3.2内部层面:优化城市研发系统186 7.4本章小结189 第8章结语与展望191 8.1研究结论与创新191 8.1.1主要结论191 8.1.2研究创新194 8.2研究局限与展望196 参考文献198 附录214 图录 图11国际研发城市研究框架示意图008 图21创新型城市理论研究演进示意图016 图22基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世界城市体系021 图31国际研发城市基本概念示意图041 图32弗里德曼的世界城市等级与分布格局043 图33跨国公司调度下的全球研发资源整合示意047 图34世界主要研发投入和研发投资国研发资金流向图050 图352010年全球研发支出各部门分配比例052 图36“研发1 000强”中主要产业内的企业平均研发强度053 图3732座国际研发城市的空间布局与得分057 图38国际研发城市与主要世界城市的交集示意图059 图39根据经济体性质与人口规模划分的国际研发城市4象限图060 图31032座城市集聚的全球研发总部与区域研发总部061 图31132座城市集聚的外资与内资研发机构062 图411990年以来的全球PCT申请量及增长率068 图42以圣迭戈为例的PCT检索图示071 图43以圣迭戈为例的PCT检索结果图示071 图4432座城市2006-2010年间的PCT申请量077 图4532座城市2006-2010年每万人的PCT申请量078 图4632座城市2001-2010年间PCT申请量的年平均增长率080 图4732座城市基于主体特征指标划分的四象限图085 图484种类型典型城市的PCT申请者结构对比088 图51马特·马奥尼对于国际创新合作网络的研究100 图52以2001—2005年间圣迭戈和伦敦之间PCT合作申请为例的检索图示101 图53以2001—2005年间加州圣迭戈和伦敦之间PCT合作申请为例的检索结果图示102 图543个时段的国际研发城市网络密度105 图553个时段的网络节点间距离分布频率106 图563个时段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与凝聚力指数变动107 图57第1时段的国际研发城市网络联系图113 图58第2时段的国际研发城市网络联系图114 图59第3时段的国际研发城市网络联系图114 图510第1时段C2层次派系聚类图118 图511第2时段C2层次派系聚类图120 图512第3时段调整后的C2层次派系聚类图122 图61斯坦福大学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129 图62硅谷基于国际人才流动的科技与产业辐射134 图632006—2010年间硅谷的研发合作网络联系145 图642006—2010年间班加罗尔的研发合作网络联系146 图65跨国公司研发网络对于硅谷与班加罗尔的作用机制比较152 图66城市研发系统的要素构成与组织结构155 图67城市研发系统的三螺旋作用机理示意图158 图68国际研发城市的形成机制示意图159 图71基于城市尺度的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空间分布167 表录 表11创新的线性和网络范式的系统性比较004 表21经济长波与世界城市的形成022 表22不同层级世界城市的2030战略规划产业目标023 表23BCI的欧洲主要城市研发投资环境评价指标030 表24基于城市尺度的全球半导体产业研发中心布局032 表31Taylor和Walker的世界城市等级044 表321981—2003年OECD全部国家R & D经费按执行部门的分配比例045 表33“研发1 000强”中企业数量及研发支出排名前6的行业053 表34实际考察的171家跨国公司名单一览054 表35拥有4个及以上全球研发总部的国际研发城市062 表36外资研发机构占比达到90%的城市063 表41基本特征指标的描述性统计特征075 表42根据PCT申请量划分的国际研发城市等级区间077 表43根据PCT申请密度划分的国际研发城市等级区间079 表44根据PCT申请年均增长率划分的国际研发城市等级区间080 表45根据PCT申请外资依存度划分的国际研发城市等级区间081 表46根据PCT申请的公共研发依存度划分的国际研发城市等级区间083 表47根据PCT申请者集中度划分的国际研发城市等级区间084 表4832座国际研发城市名称的三字代码086 表49不同集中程度类型研发城市的PCT申请数据比较090 表51根据原始数据构造的32座城市研发合作联系矩阵(2006—2010年)103 表52经过处理后的35座城市研发合作联系矩阵(2006—2010年)104 表533个时段节点城市的点度中心度及其排名变化108 表543个时段研发城市网络节点的对外联系强度值及其排名变化110 表55第1时段C1层次派系中共享次数排名前10的城市116 表56第1时段的C2层次派系117 表57第1时段的C3层次派系118 表58第2时段C1层次派系中共享次数排名前10的城市119 表59上海等城市在第2时段进入的C1层次派系119 表510第2时段的C2层次派系120 表511第3时段C1层次派系中共享次数排名前10的城市121 表512第3时段的C2层次派系121 表513第3时段C2值调整后的C2层次派系122 表514第3时段上海与巴黎、硅谷、巴塞尔的PCT合作申请数据123 表611990年代部分跨国公司在班加罗尔设立的研发机构137 表62班加罗尔软件园优惠政策一览139 表632011年全球排名前10的研发服务供应商名称及总部所在地142 表64硅谷与班加罗尔集聚的跨国公司高等级研发机构对比144 表65硅谷与班加罗尔的研发运行特征对比144 表66硅谷与班加罗尔的研发合作网络联系特征对比145 表67硅谷与班加罗尔研发系统构成要素的功能对比156 表712005年富士康与华为经济数据对比165 表72我国国际研发城市建设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168 表73国际研发城市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各子系统权重173 表7411座城市创建国际研发城市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174 表7511座城市一级指标的评价结果及相应排序175 表7611座城市的二级指标评价结果及排序176 表77广州等5座城市排名前5的二级指标一览181 表78华为和中兴的全球研发体系185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