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的联系与竞争加强,使得全球范围内高端生产要素向城市体系高端的核心城市集聚。在其推动下,作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集聚核心的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了尺度巨大化、结构复杂化的极核结构模式。本书以文化及地域相似度较高的亚洲为对象,在理论推演的基础上,从空间形态、功能构成及交通系统等三个方面,对亚洲核心城市的极核结构中心区进行定量研究,归纳总结了极核结构中心区的规律特征,构建了极核结构中心区的空间结构模式,提出了形成极核结构中心区的门槛规律,并期望通过本书的研究,为我国核心城市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中心区发展格局,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提供借鉴。 前 言 全球化的充分发展推动了世界城市体系的建立及全球城市的形成,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调配,又使得位于城市体系上层的城市,吸聚了更多的资源,城市规模、功能、人口等得到进一步强化,其中公共设施集聚力度最大的城市中心区也向着更加集聚的方向发展,不断裂变与拓展,出现新的变化趋势。一方面,城市由单个中心发展为多个中心区组成的中心体系;另一方面,单个中心区也向着巨型化、复杂化方向发展,有些城市中心区规模已经相当于一些小城市的规模。规模巨型化也使得中心区内部空间结构变得更为复杂,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城市职能向服务流通中心转型,除了零售商业、餐饮娱乐、文化服务等生活服务业快速发展外,金融证券、贸易办公、财务法律咨询等知识型服务业也在不断上升,这些服务行业逐步向城市中心区集聚,使各大城市中心区的集聚在规模和等级上都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而目前,学术界对中心区空间结构模式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认知体系,可以相应的分为三个阶段:单核结构、圈核结构(分等级的多中心结构)以及多核结构(多中心结构),三个不同结构类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增长逻辑性,表现了中心区由单一公共设施集聚核心区逐渐增长、裂变、壮大的发展过程。 作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城市中心区的研究及实践工作,通过国内外城市中心区的实地调研及历史文献查阅,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矢量数据资料,并通过对南京新街口中心区的持续研究,与杨俊宴教授共同提出了城市中心区的圈核结构模式。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城市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在研究中也发现一些国际级核心城市的中心区出现了一些新的、超越多核结构的变化:轨道交通的大量建设及使用成为主导,改变了传统道路交通格局;伴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程度也进一步加剧,城市系统的立体化程度加深;而随着城市中心区规模及空间尺度的不断扩展,城市快速路网体系也进入城市中心区,使得中心区的道路交通更为复杂;城市在不断深化的国际化过程中,服务产业内涵及外延进一步扩展,形成了更强的空间集聚效应,加强了公共设施集聚区之间的联系;由于空间及产业的高强度集聚,使得中心区呈现出高密度、高强度的空间形态。在这些变化的推动下,城市中心区的空间结构也出现了进一步演替的趋势,即在多核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在道路交通网络及轨道交通系统的支撑下,出现了公共设施集聚区的空间连绵现象,即多个公共设施集聚区完全衔接,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空间集聚区,本书称这一现象为中心区空间结构发展的极核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本书以文化及地域相似度较高的亚洲为对象,在对亚洲国际化特大城市中心区整体调研的基础上,选取出现极核结构现象的重点城市中心区进行定量研究。研究在调研实地获取的第一手矢量数据的基础上展开,采用理论推导与案例归纳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理论推导部分,首先对极核结构中心区产生的驱动机制进行剖析,进而分析驱动机制作用下所形成的空间效应,并进一步推导形成极核结构中心区的理论模型;案例归纳部分,依托GIS、Depthmap等技术平台,对中心区出现极核结构现象的6个核心城市进行研究,包括东京、大阪、新加坡、首尔以及我国的香港和上海。研究从中心区的空间形态、功能构成及交通系统等三个方面展开,并通过相关研究,归纳总结了极核结构现象中心区的规律特征,进而提出极核结构中心区的空间结构模式以及形成极核结构中心区的门槛规律。 通过对亚洲城市中心区发展状态的整体调研发现,中心区的极核结构现象均产生于国际乃至全球的核心城市,可以说是在国际乃至全球尺度上的高端生产要素的集聚而产生的一种尺度巨大化、结构复杂化的结构模式。而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基础上,我国已有多个城市进入到亚洲乃至全球顶级城市的竞争序列。在此背景下,以亚洲人口高密度城市中心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心区空间结构发展的极核结构现象,从更高的视角、更为全面的视野把握城市中心区发展的规律与脉络,对于我国核心城市参与国际竞争以及其城市中心区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与发展具有较为直接的参考及借鉴价值。 目 录 1绪论1 1.1中心区及其结构构成要素1 1.1.1中心区概念内涵1 1.1.2中心区空间界定4 1.1.3中心区结构构成8 1.2相关研究综述10 1.2.1从宏观区域层面研究地理核心空间的结构模型10 1.2.2从中观城市层面研究城市核心空间的结构模型12 1.2.3从微观中心区层面研究核心空间的结构模型15 1.2.4相关研究评述20 1.3极核结构现象在中心区空间结构的演替21 1.3.1中心区空间结构的发展阶段21 1.3.2中心区向极核结构发展的趋势25 1.3.3中心区的极核结构现象27 1.4研究目的及意义29 1.4.1研究目的29 1.4.2研究意义30 1.5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30 1.5.1研究方法30 1.5.2研究技术路线31 2中心区极核结构现象的理论分析33 2.1中心区极核结构空间演化的驱动机制33 2.1.1外部空间集聚带动力33 2.1.2内部产业升级推动力38 2.1.3中心区极核结构演化的驱动机制43 2.2驱动机制作用下形成中心区极核结构的空间效应47 2.2.1中心区与外围的集散对流效应47 2.2.2硬核的循环累积关联演替效应50 2.2.3阴影区消解的结构洞演替效应52 2.2.4输配体系的扁平网络演替效应54 2.3驱动机制作用下中心区极核结构理论模型56 2.3.1中心区极核结构的理论模型56 2.3.2极核圈层59 2.3.3外围圈层60 2.3.4交通输配体系62 3亚洲中心区极核结构发展态势分析64 3.1亚洲城市中心区发展概述64 3.1.1亚洲的特殊性及研究价值64 3.1.2研究范围即案例选择66 3.2成熟型极核结构中心区71 3.2.1日本东京都心中心区71 3.2.2日本大阪御堂筋中心区79 3.3发展型极核结构中心区84 3.3.1新加坡海湾乌节中心区85 3.3.2韩国首尔江北中心区91 3.3.3中国香港港岛中心区97 3.3.4中国上海人民广场中心区103 / /亚洲城市中心区的极核结构目 录/ /4极核结构中心区的空间形态解析110 4.1建筑高度形态解析110 4.1.1建筑高度分布特征110 4.1.2建筑高度的空间波动特征120 4.1.3街区平均层数空间特征127 4.2建筑密度形态解析138 4.2.1建筑密度的数值特征解析138 4.2.2建筑密度空间分布特征解析144 4.3建设强度形态解析152 4.3.1建设强度数值特征解析152 4.3.2建设强度空间分布特征解析158 4.4空间形态模式总结167 4.4.1成熟型极核结构中心区空间模式167 4.4.2发展型极核结构中心区空间模式168 5极核结构中心区的功能结构解析170 5.1功能构成解析170 5.1.1用地功能构成解析170 5.1.2建筑功能构成解析179 5.2功能布局解析187 5.2.1服务类功能布局解析187 5.2.2其余功能分布解析196 5.3功能形态解析202 5.3.1各功能的高度形态202 5.3.2各功能的密度形态206 5.3.3各功能的强度形态209 5.4极核结构现象中心区的功能结构213 5.4.1成熟型极核结构中心区的功能结构213 5.4.2发展型极核结构中心区的功能结构214 6极核结构中心区的交通系统解析216 6.1道路交通系统解析216 6.1.1道路交通系统基本情况分析216 6.1.2道路交通系统分布形态分析220 6.1.3道路系统拓扑形态解析236 6.2轨道交通系统解析245 6.2.1轨道交通系统基本情况解析245 6.2.2轨道交通系统集聚形态解析251 6.3极核结构现象中心区的输配体系构建257 6.3.1成熟型极核结构中心区交通输配体系257 6.3.2发展型极核结构中心区交通输配体系259 7中心区极核结构的空间模式262 7.1极核结构中心区的结构模式262 7.1.1中心区空间结构模式262 7.1.2极核结构中心区的30条特征规律269 7.2极核结构中心区形成的门槛规律271 7.2.1城市整体门槛条件271 7.2.2中心区门槛条件273 7.3极核结构中心区的发展辨析276 7.3.1极核结构中心区的发展问题276 7.3.2极核结构中心区的发展方向279 7.4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281 结语:面向未来282 参考文献283 后记289 |
|
| ||||||
|
| ||||||
|
| ||||||
|
| ||||||